“德清嫂”成最美家事“解铃人”
今年6月,乾元镇直街社区的樟树下,一场议事会火热进行。社区书记、干部、居民代表等20余人,刚刚讨论完关于老旧小区试点加装扶手的议题。
会议刚散,离开的人群旁,一个身影却让正要离场的社区妇联主席陈学英和几位“德清嫂”志愿者心头一紧——90岁的陈阿婆独自坐在石凳上,神情恍惚,浑浊的双眼里还隐隐泛着泪光。在接连询问下,她终于哽咽着道出了自己的家事。
陈阿婆的儿子老李已年过六旬,酗酒多年,与自己的儿子小李势同水火。最近,老李变本加厉,常在白天疯狂拨打孙子的电话,小李被扰得无法工作。父子间的气氛越发剑拔弩张。
“清官难断家务事,何况是三代人的心结?”陈学英皱紧眉头。几位上门调解的“德清嫂”更是吃了闭门羹,老李还闹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觉得自家的事轮不到别人管。
面对这场矛盾,调解团队并没有退缩。白天,她们请来社区老邻居侧面了解情况;晚上分头行动,陈学英陪着阿婆拉家常,“德清嫂”们则对老李父子俩进行调解。了解到老李家有精神上的遗传病史后,立即联动当地派出所,带着老李前往医院就诊。经过专业治疗和规律服药,近期,老李的酗酒行为与电话骚扰显著减少,家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,陈阿婆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了:“她们管了别人不愿意管、也管不了的家务事,‘救’了我们一家?!?/font>
事实上,“德清嫂”们化解的远不止这一户的难题。2012年,一部以本土女性模范为原型的《德清嫂》大戏,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,受到观众追捧。质朴善良、无私奉献的“德清嫂”成了流传在德清群众心中的精神偶像?!暗虑迳弊魑虑宓母九ぷ髌放埔灿υ硕?。
如今,德清作为全省第二批家事纠纷化解“一类事”综合服务试点县,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“县—镇街—村社”的三级家事服务网络,26个“德清嫂”调解工作室,正是这张网中最活跃、最贴近百姓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她们针对属地矛盾纠纷提供包括受理、调解、履行、回访、帮扶在内的全过程“闭环服务”,助力年均调解家事纠纷近2000起,形成了“平安家庭”建设的“德清嫂”品牌效应。
在“德清嫂”带来的衍生效应下,“妇联+”的模式打通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:与公安共建“警·家”工作室,对家暴加害人落实风险评估和动态管控;联合法院推出三方联合接听机制,畅通12338妇儿维权热线;协同民政推进困境儿童结对关爱计划;联动教育打造家教课程体系,开展个案精准帮扶600余人次;携手纪委深耕“人德家清”品牌,以民间设奖培育新风尚。近20个部门组成的专家智库,将这些“清官难断”的家务事,在法与情的平衡中抽丝剥茧,化干戈为玉帛。
二十年“三考一答”厚植为民情怀,“一类事”改革开启治理新篇。樟树下那一抹温暖的“德清嫂”身影,已成为基层治理中最具人情味的风景线。
↘专家点评
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吴结兵:
德清县“德清嫂”调解模式为基层家事纠纷化解提供了温情而高效的解决方案。这一案例的亮点在于将传统道德力量与现代治理机制相结合,通过三级服务网络和“妇联+”协同机制,实现了家事矛盾的有效调解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,“德清嫂”不仅化解表面矛盾,更能深入问题根源——如联动医疗资源解决精神健康问题,体现了治理的人性化与专业化。这种“柔治理”方式,既弥补了行政手段的刚性不足,又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培育了社区共同体意识,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提供了鲜活的县域实践样本。